第十七章:府中周旋
飞鸿微微低头,心中快速思索着应对之策。他深知,接下来在这孙策府中,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此时,孙策上下打量着飞鸿,突然发问:“你叫什么名字?”
飞鸿赶忙恭敬回应:“回主公,我叫陈飞宏,字文康。”飞鸿特意将名字改成男子名,期望以此在这复杂危险之地多份保障。
孙策微微皱眉,“陈飞宏?名字倒是大气。你既为于吉徒弟,想必医术不凡。我府中有一重病之人,若你能在三日内将其治好,我便信你有治病救人之心,否则……”孙策话未说完,那威胁之意已然明显。
飞鸿心中一紧,深知这是严峻考验,但为师傅遗志与道医传承,他咬咬牙,坚定说道:“主公放心,飞宏定当竭尽全力。”
周瑜在旁微微点头,目光中流露出鼓励。他暗自打量着飞鸿,只见其身形较为纤弱,虽身着男子服饰,倒也英气十足。再看飞鸿面庞,眉眼如画,鼻梁挺直,嘴唇微微抿起,模样十分俊俏,在一众男子中也显得颇为出众,不禁对眼前这位年轻人多了几分好奇与期待。
随后,在侍从带领下,飞鸿来到重病之人的房间。踏入房门,一股陈腐刺鼻的药味扑面而来,让人几欲作呕,脚下的木地板在走动时发出轻微的嘎吱声,仿佛也在诉说着这房间的沉闷。屋内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角落里摆放着几株枯萎的草药,似在诉说着之前治疗的无果。床边的烛火摇曳不定,微弱的光芒在墙壁上投下诡异的影子,与病人奄奄一息的状态相互映衬。陈旧的床榻上,病人面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气息微弱得如同游丝。飞鸿深吸一口气,快步至床边,开始仔细诊断。
只见飞鸿专注之时,眼神锐利而沉稳,仿佛世间万物都已与他无关。他凑近观察病人的面色,神情专注得仿佛要将病人每一丝细微的变化都收入眼底;轻轻扳开病人的嘴查看舌苔时,那专注的模样好似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伸出手指为病人把脉,他微微低头,一缕发丝垂落脸颊,却浑然不觉,全身心沉浸在脉象的感知中。此时的飞鸿,俊俏的面容因专注而愈发熠熠生辉,让人感叹这份对医术的执着与认真。脉象微弱而紊乱,似有一股若有若无的邪毒在体内横冲直撞,与亏虚的正气相互纠缠,难以轻易化解,这病情比他预想的更为棘手。
接下来的日子,飞鸿全身心投入治疗。他一头扎进从医馆带来的典籍里,泛黄的书页在他指尖飞快翻动,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专注阅读时,他时而用手撑着下巴,时而不自觉地咬着下唇,俊俏的脸上满是思索之色。结合道医之术,精心调配药方。然而,当他按照最初的药方抓药煎服后,病人却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发热和烦躁症状,这让飞鸿心中忧惧愈甚。
飞鸿深知情况棘手,他并未慌乱,先是再次仔细查看病人的症状,在房中来回踱步,脑海中如走马灯般回顾师傅传授的知识和自己以往的经验。随后,他又一头扎进典籍中,逐页翻找可能遗漏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条相关记载。几个时辰过去了,飞鸿依旧没有头绪,焦虑如影随形。这时,他想到了周瑜,或许周瑜能从不同角度给出建议。
于是,飞鸿赶忙前往周瑜居所,将病人的情况详细说明。周瑜听闻后,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我虽不通医术,但我想,是否可以从药材的产地、炮制方法上寻找差异?有时细微之处或许藏着关键。”飞鸿听后,如获至宝,赶忙返回医馆。
医馆内烛火跳动,光影在墙壁上摇曳不定,仿佛也在为这艰难的调整而忐忑。飞鸿手持药材,目光在药谱与草药间来回游移,汗珠从额头滚落,却浑然不觉。他再次仔细查验所用药材,对照典籍上不同产地药材的特性,又对每一味药材的炮制过程进行复盘。经过一番艰苦的钻研,他终于发现可能是对一味草药的用量判断有误,且这味草药的炮制方法也与常规不同。调整药方时,飞鸿全神贯注,眼神紧紧盯着手中的药材,心中思索着药材的特性与相互间的配伍,对治疗效果既满怀期待又隐隐担忧。那专注又俊俏的模样,让旁人见了都不禁暗自赞叹。经过调整药方,病人的症状逐渐缓解。
张昭,身为孙策府中举足轻重的幕僚,智谋超群,一直为江东大业殚精竭虑。早年,他曾亲眼目睹一些所谓的“奇术”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蛊惑百姓,致使不少人家破人亡。自那时起,他便对非正统的医术深恶痛绝。于吉之道医在他看来,便是旁门左道,其术法诡异,有悖其心中正统医术及治世之道。
他虽也听闻董奉同为道医,在三国颇负盛名,但他认为董奉行事低调,潜心治病救人,而于吉却四处张扬,聚众讲学,影响甚大,他担心飞鸿会步于吉后尘。当飞鸿以于吉徒弟的身份进入府中,还得到周瑜的支持时,张昭深感不安。他担心道医之术会扰乱江东已有的秩序与理念,更担忧周瑜因支持飞鸿而偏离他所期望的正轨,进而影响江东的未来走向。
于是,张昭决定采取行动。他巧妙地利用自己在府中的影响力与口才,先是私下与数位同样秉持正统观念的老臣交流,提及飞鸿身份之可疑,暗示道医之术可能带来的危害。这些老臣本就对道医心存偏见,经张昭一番言辞恳切的劝说,纷纷点头称是。
而后,张昭又让这些老臣在不同场合,看似不经意地表达对飞鸿的质疑。如此一来,谣言便在府中以一种更为隐蔽却广泛的方式传播开来,内容从对飞鸿医术的不信任,逐渐演变成对他动机的恶意揣测,说他是企图颠覆江东的隐患。
不仅如此,张昭还暗中安排人在飞鸿获取药材的途中设置障碍。当飞鸿派去采买药材的下人经过一处必经的窄巷时,突然有几个大汉故意寻衅滋事,拦住去路,导致药材无法及时送达。飞鸿得知后,心中笃定,必有奸人蓄意作祟。他没有直接与这些人冲突,而是悄悄派人去调查背后主使,同时,他凭借对府中现有药材的熟悉,巧妙地调整治疗方案,保证病人的治疗不受太大影响。
周瑜得知府中异样后,不动声色地展开调查。他的亲信们暗中四处打探消息,从下人的闲言碎语中收集线索,又在谣言传播的各个节点仔细排查。亲信们将收集到的信息秘密传递给周瑜,经过一番抽丝剥茧,周瑜迅速锁定张昭为幕后主使。
周瑜深知张昭并非心胸狭隘之人,他这么做是出于对江东理念的坚持与担忧。于是,周瑜选择在一个深夜,邀请张昭至府中幽静的花园。月光如水,洒在二人身上。周瑜开门见山:“子布(张昭字子布),我知你对飞鸿之事有所疑虑。但如今江东初定,百业待兴,道医之术虽非正统,却也有其独到之处。若能为我所用,未尝不是造福百姓之举。你我皆为江东大业,还望能放下成见,一同助力此事。”
张昭面色凝重,微微皱眉,眼神中满是纠结,沉思片刻后说道:“公瑾,我并非无端针对那陈飞宏。早年我亲眼见过类似的邪术蛊惑百姓,实在心有余悸。道医之术,向来诡秘,我恐其误人子弟,更恐其扰乱江东风气。董奉虽也是道医,但行事低调,飞鸿若像于吉那般张扬,恐生祸端。”
周瑜目光诚恳,眼神中透着坚定,拍了拍张昭的肩膀:“子布所言有理,但不妨给飞鸿一个机会。若他真能治好病人,或许能证明道医也有可取之处。届时,再做定夺不迟。”
张昭微微点头:“既如此,且看这陈飞宏能否创造奇迹。”然而,张昭心中依旧充满挣扎,他既担忧道医影响江东,又顾虑周瑜的态度以及江东大业,不知自己的坚持是否正确。表面上,他与周瑜达成了共识,可暗中却更加留意飞鸿的一举一动,谋划着下一步动作,只是他的行动极为隐秘,让人难以察觉。
经飞鸿日夜钻研与精心调理,病人病情逐渐起色。原本苍白面色泛起一丝淡淡的血色,气息也平稳了许多,不再像之前那般急促微弱。飞鸿心中稍松,但深知未到放松之时,仍需谨慎对待后续治疗。
孙策听闻府中谣言后,心中暗自留意此事。他虽未公开表态,但暗中安排亲信观察飞鸿的治疗过程。当得知病人病情好转,他心中虽有疑虑,对飞鸿医术也有了几分认可。他再次召见飞鸿,看着眼前看似文弱却充满坚韧的年轻人,语气缓和了些:“三日期限未到,病人便能好转,看来你确实有些本事。但这还不够,继续用心治疗,若能彻底治愈,本公定有赏赐。”
飞鸿赶忙躬身行礼,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但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神色保持镇定,说道:“多谢主公,飞宏定当全力以赴。”
尽管周瑜与张昭暂时达成共识,但张昭心中对飞鸿的疑虑仍未完全消除。他暗中密切关注着飞鸿的一举一动,心中暗自思忖:“这陈飞宏虽暂时让病人病情好转,但道医之术终究难登大雅之堂。待病人痊愈后,我需寻个恰当的理由,让主公看清道医的真面目。”
而飞鸿在经历了此次谣言风波与药材受阻事件后,也察觉到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他深知,仅仅治好病人还远远不够,往后行事需更加谨慎。他开始留意身边人的言行举止,学会巧妙地应对他人的目光与质疑。比如,他会在闲暇时与府中的下人交流,以谦逊温和的态度向他们请教府中的规矩,同时也趁机展示自己治病救人的决心和诚意,逐渐化解一些人的误解。
在此期间,府中的一位正统医者听闻飞鸿以道医之术治疗病人,心中颇为不屑,便主动邀飞鸿进行一场关于医术理念的探讨。飞鸿欣然应允。在讨论中,正统医者秉持传统观念,对道医之术多有质疑,飞鸿却不卑不亢,以自己的所学和实践经验,详细阐述道医的理念与优势,令在场众人对道医有了新的认识。经此一事,飞鸿对道医理念的坚守更加坚定,同时,他也意识到,要想让道医在江东立足,需让更多人理解和认可。
周瑜看到飞鸿的这些变化,心中对他的欣赏又多了几分。闲暇时,周瑜不仅会与飞鸿开些玩笑,展现出幽默风趣的一面,还会与飞鸿一同探讨江东局势。面对困难时,二人更是并肩作战。有一次,府中突发状况,病人病情出现反复,且有谣言称是飞鸿治疗不力所致。周瑜与飞鸿一同应对,周瑜凭借其智谋稳定住府中人心,飞鸿则全力投入救治,最终成功稳住病人病情。通过这些经历,二人之间的默契和信任愈发深厚。
而张昭在暗中观察飞鸿的过程中,也逐渐发现飞鸿与于吉的不同。飞鸿专注于治病救人,并无蛊惑人心之意,这让张昭内心开始产生动摇,只是他多年的观念难以轻易改变,仍在犹豫是否要改变对飞鸿的看法。
在这暗流涌动的孙策府中,飞鸿依旧面临着诸多未知的挑战,而他与周瑜之间的默契,也在这一次次的风波中逐渐加深,同时,他与张昭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也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