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天籁书吧 > 你就是我千年等待的天使 > 第45章 民族天使

第45章 民族天使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良田,把台湾开发成富饶的宝岛。人口的迁入便是文化的传播,郑成功□□后,建立孔庙,开府办学,选育人才。到了清朝一统江山后,台湾的书院学府大多按福建书院建制而成。岛内的语言也是以闽南语为主,台湾学者连横剖析说:“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意又长。民俗、信仰更是如出一辙,时至今日,台湾传统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和大陆一样,一脉相承。台湾的保生大帝庙、关帝庙、妈祖庙等庙宇的建起,也是台湾居民认同祖籍的文化标志。连横先生说的很透彻,“是皆有追远报本之意,而不敢忘其先德也”。台湾的戏曲剧种中大、小梨园、京剧、乱弹戏、潮剧、采茶戏,德儡戏、皮影戏、歌仔戏等等无不传自于大陆。

文化的传播又是文学的传衍,三国时沈莹所撰写的《临海水土志》和唐朝的施肩吾的《澎湖屿》是最早描写台湾的诗文,连宋代的陆游也作诗感叹。一次海上飓风改变了大陆文人沈光文的命运,却给台湾带去了文化的曙光。他在台湾的三十六年间,写下了许多关于台湾地形、风土民情等文章,这些作品成为台湾作志者的有备资料。全祖望推崇沈光文并美誉为“海东文献,推为初祖”,他对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的确具有开创之功。一些怀念故国及家乡的诗作也开创了台湾乡愁文学的先河。从沈光文到后来的徐孚远、卢若腾、沈 期、季麒光、陈元图、郁永河、孙元衡、蓝鼎元、秦士望、钱琦、姚莹等,他们“怀挟图书,奔集幕府,横经讲学诵法先王”,在台湾开启中华学风,对台湾文学的蓬勃发展都具有推动传播之功。他们诗文影响、培育了台湾本岛一些文人士子如章甫、郑用锡、林占梅、陈肇兴、施士洁、丘逢甲、许南英,林朝崧、林资修、庄嵩、洪弃生、蓝鼎元、连横等。

文化来自一处,血脉共同一体。不难看出,不管是去台的大陆人和台省本土人士,他们文化意识里都有一种怀乡爱土,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产物,也是民族形成的基础。记得斯大林曾经说过,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中华文化只有一种,中华民族只有一个。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各民族部落的相互交往和融合,凝聚形成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就是这中华文化象一根无形的纽带,把一次次分裂合为整体。纵观五千年历史,无论春秋割据,楚汉争霸,三国鼎立以及长达几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五代十国的战乱,还是宋辽、宋金的对峙,都无法阻止统一的趋势。朝代的变更与嬗递反而促进了各民族部落的文化兼容和发展,台湾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延续。陈昭瑛曾经说过,“中国文化就是台湾的本土文化。在追求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台湾不仅不应抛弃中国文化,还应该好好加以维护和发扬。如果硬是切断台湾和中国文化的关系,那分裂之处必是血肉模糊的”。不仅如此,黄呈聪在《论普及白话及使命》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就是我们的祖国,不论中国有发生什么事情很容易传到台湾。若就文化而论,中国是母,我们是子,母子生活的关系情浓不待我多说,大家的心理上已经明白了”。

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衰萎,则民不聊生。不仅大陆,台湾也是如此。从郑成功□□到康熙大帝一统中华,台湾和大陆一样,“看不尽武山苍翠,流不尽溪水清漪,春满千家,花红四季,蔗田果圃,洒满黄金地”。两岸统一,带动了商业繁荣。海峡之间舳舻相望,络绎于途。当时“农无火耕水耨之瘁,商有冰纨毡裘之华……即厮役牧竖衣曳绮罗,虽贩妇村姑妆盈珠翠”。齐体物任台湾海防同知时写道:“酿密波罗摘露香,倾来揶洒白如浆,相逢岐路无他赠,手捧槟榔劝客尝”。郁永河在诗中也赞美台南的蔗田风光,“蔗田万倾碧萋萋,一望茏葱路欲迷,捆载都来糖蔀里,只留蔗叶饷群犀”,说不尽田野风光,看不尽繁华似锦。

。。。。。。

国势衰微,百年耻辱。两岸人民都落入同样的命运,饱受欺凌,受尽苦难。荷兰在与西班牙争夺台湾的战争取胜后,对当地的居民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在经济上,对台湾人民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7岁以上者每月必须缴纳人头税。更有名目繁多的狩猎税、渔税、稻作税、酒税、房屋税、杀猪杀牛税等等;在政治上实行“结首”制度,把数十家居民编在一起,指定一人为头目“结首”,对台湾人民实行严密控制;军事上实行高压政策,凡是反抗,不管几人参加,整个村寨,男女老幼全都屠杀,并采取许多“车裂”、“五马分尸”等酷刑来对付反抗者;在精神上更是奴役台湾人民,他们折除庙宇,建造教堂,强迫台湾人民做礼拜,学荷兰文。侵略者饮甘食肥,任意掠夺,人民却衣不蔽体,果不饱腹,连荷兰远征队头目宋克本人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对待中国人的手段确实是非常刻薄和残酷”。

才脱虎口,又落狼穴。当台湾人民还没医好蹂躏的创伤,倭寇又侵占了台湾。为了达到长期霸占,倭寇又采取比荷兰更加残酷的手段。在政治口,在台湾实行总督独裁统治,通过“六一法”,总督集军政、行政、司法、立法等权力于一身,掌握台湾人民生杀大权,设立宪兵警察区和各专职警察来控制和奴役人民,并且制定颁布《保甲条例》实行“连坐责任”制度来维持安宁;在经济上进行殖民剥削和掠夺,通过土地林野调查制定《土地收买规则》和《官有林野取缔规则》,三分之二的土地、山林被倭寇侵吞掠夺;为了控制台湾经济命脉,倭寇实行食盐、烟酒、火柴、煤油等生活用品专卖制度,并委托自身的三井物产会社代理经营,任意控制产量,提高售价,谋取暴利;在税利上更是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征收50多种苛捐杂税。台湾学士施士洁在诗中写道“……未向楚师加矢一,似闻秦赋罚锾千。红毛楼上空回首,十万人家冷灶烟。”表达对割台的激愤和对台湾人民的悲悯;被彭国栋誉为“篇篇为史”的台湾诗人洪弃生写道“……旁人嘶声向我诉,沿途贩卖例罚布。鞭扑尚觉施小征,重则科条须禁锢。市上有门门有亭,小贩须从此中停,牟利之夫蝇头聚,公徒敛线一一经。此钱为汝谋卫生(日本法:市上所敛钱谓卫生费),民愚不知自犯刑。日斜市远无人过,肉味蝼漏鱼郁腥。我闻斯故三叹息,营求锚铢比盗贼……”,“一盏沾唇费十千,无人敢作醉中仙。大家小户皆征榷,惟有睡乡未税钱”,以简洁质朴的文字痛斥倭寇无处可免的苛税及其贪婪的嘴脸;梁启超应台湾文人志士的邀请到访台湾,耳闻目睹人民的苦难,奋笔疾书“麻衣病嫠血濡足,负携八雏路旁哭。穷腊惨粟天雨霜,身无完裙居无屋”,“入冬北风起,饿殍阆路歧。会社大烟突,骄作竹筒吹”,字字血泪,让人潸然泪下。不仅台湾,整个华夏风月嗟肠断,山川对泪流。

在文化教育上,推行同化和奴化政策。倭寇制定发布《台湾公学校会》、《台湾教育会》,在全省各地设立学校,规定“……对台人子弟施行德教,教授实学,以养成日本的国民性格,同时使之精通国语为本旨”。倭人伊泽更是说的露骨:“以国语教学而使台人变成日本人”。不仅如此,为了加速同化,强迫改变台湾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性及宗教信仰,改日本姓氏,说日语,穿日服等等。

……”。

黄朝琴在《汉文改革论》中呼吁道“我们台湾的同胞,亦是汉民族的子孙,我们有我们的民族性;汉文若废,我们的个性我们的习惯,我们的言语从此消灭了……”并且在另一篇文章中论及此文的用意就是“希望台湾同胞相互间均能使用中国文字,使白话文逐渐普及,这样不仅中华文化在台湾将以继续保存,而且因简单易学的白话文的推广而能发扬光大,借以加强民族意识,间接的使日本对台湾的同化教育,无法发挥他预期的效果”,把民族情感寄于中华文化的延续中。就连台湾的殡歌也反映出中华意识和民族精神“我头不载你天,脚不踩你地,三魂回唐山,七魄归故里”。

台湾作家钟肇政更是借他的作品人物之口表达心声,“吾儿,你晓得你的祖国吗?他不是日本,而是中国。我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国来的,我们的血液都是中国人的血液,骨头也是中国人的骨头”。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我抬头看着半空的圆月,思绪久久难以平静,多少王朝旧恨,转眼云烟。明月无语,继续它那亘古不变的规律。今晚的月亮既是二千多年前镇守汉关将士心中的圆月,也是一千多年前李白对影成三人的那轮明月;既是苏轼把酒问青天的明月,也是丘逢甲对月书怀的思乡之月。明月相同而物事皆非,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堪叹时光的流逝,古今的嬗变,世间的轮回。一水之隔,竞成云水渺茫。万里明月,竟成两地相思。

遥想当年林鹤年立于海边东望台澎泣而赋曰“海云燕云涕泪多,擎天无刀奈天何,仓皇赤壁谁诸葛,还我珠崖望伏波……”,怀念台湾发自肺腑。被连横誉为“有报秦之志,故其为诗,语多激越”的丘逢甲更是饱含对台湾的情感,他在诗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又如“……丧乱山河改,流亡邑里客,相思只垂泪,顾影愧归鸿”,“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度鲲洋”,日日思故里,夜夜梦台湾;许冠英在诗中写道“……血枯魂化伤春鸟,茧破丝缠未死蚕。今日飘零游绝国,海天东望哭台南”,字字血泪,声声悲愤,望国回乡之痛,时刻缠绕心头。从沈光文的“故国山河远,他乡幽恨重”,“望月家千里,怀人水一方”,徐孚远的“乡梦迷梦春树杳,天涯一别几时逢”,到张世昌的“云物乡心何处是,一衣带水共潮生”,詹澄绪的“无奈归帆迟不发,枉教游子泪沾襟”,无一不催人泪下,更有那以传授中国文化,宣扬民族思想的庄嵩,以春燕为喻,宛转倾诉时乱依人之痛,旧巢故国之思,“依依犹恋主人恩,争肯噙泥入别门,莫怪天涯栖不稳,杳梁春暖故巢存”。

。。。。。。

“东风一梦千里程,故乡云送故乡声,独自孑然归期远,材头伫立两老人”;“日夜听潮水,老母盼儿归,别离几十载,雁还人未回”,我用两行泪水写下对老人的哀思。一曲《故乡的云》,《龙的传人》,唱出了多少台胞的心声,乡思如井,点滴情深,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愫,无时不索绕在台胞心头。

别再让老母等了白发,别再让妻子又添银霜,别再让儿子梦里叫爹娘;别再让妻儿老母倚闾望断无涯路,别再让水隔一方的亲人难过是清明。“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望兮,永不能望!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从咏黄鹤楼痛哭神州到飘泊流离抱憾而逝,于右任先生不仅对国事螗蜩而悲愤,也对难回故土而遗恨玉山之顶。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的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更是把对祖国故乡的追思化作一泓碧血,天地分离。抑郁的叹息,变成凝重的情结。玉山之巅,望断故乡飘渺,海峡之水,隔离两地相思。

我月下徘徊,月儿也久久不肯西去,伴我左右。“离别只是暂时,相聚才能永恒”,此时此刻我才领悟仙子的苦心。几百年来,每逢遭遇侵略凌辱,两岸都能携手相助,义无反顾。从明朝的倭寇入侵,荷、西的殖民统治到近代的反抗日本占领,发生了多少悲壮的故事。台湾不仅是“南洋门户、七省籓篱”,也是中国第一门户;“不特屏藩中土,而实所以控制外彝者也”,而大陆也是台湾的坚实依靠;两者相依则盛,相违则衰。

我们是兄弟,我们是姐妹。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一个破碎的家庭,怎能昌盛;一个分裂的国家,从何兴起。不要再固执,不要在执迷,为了将来,不要忘掉过去。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反复诠释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牢牢地印在我国人民的意识这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被保存下来”。凡是励精图治,积极推动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人物都青史流名。从秦始皇到唐宗宋祖,一直至康熙以及岳飞、文天祥,就连国民党前主席也曾说过,在中国历史上,虽间有卖国贼敌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统一;而那些分裂割据,丧权辱国的历史人物如秦桧、慈禧、袁世凯、汪精卫等之流则遗臭万年。

遥想历史上那些杰出人物,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付出了巨大的艰辛,而正是由于这些艰辛的付出,才有那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南越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