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天籁书吧 > 炎夏 > 第18章 第 18 章

第18章 第 18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从中介办公室出来时还不到十点,阳光正好,空气清爽,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在微风里轻轻摇曳,像是专门为她庆祝新生活的开场。梁夏走在人行道上,手里拿着刚签好的租房合同,虽然昨夜酒意未散,太阳穴仍有些隐隐作痛,但心情却出奇地轻盈。

她原本以为这天会是一场硬仗:得在十几间“别具风格”的出租屋之间奔波,听中介不断兜售优点,又得像个老道的采购员一样精打细算、挑挑拣拣,甚至还要和房东就冰箱和洗衣机的牌子谈判——没想到,第一套就中意了。

这间朝南的小房子虽然不豪华,但格局方正、光线通透,厨房干净整洁,卧室还有个不大的阳台,刚好能放一把椅子和几盆绿植。更难得的是,房东阿姨爽快大方,一听她签一年,当即就加了十天免租。连中介都笑说自己头一回见有人租房比买菜还果断。

她站在路边的阳光里,觉得脚步都轻了些。原以为要在城市里漂一阵子,没想到“落脚”这件事竟来得这么突然,却又让人心安。

“既然这么顺利,那就别耽搁了。”她在心里盘算着,“下午就去买点生活用品,把东西慢慢搬过去。”

虽然房租从下下周才开始计费,但她更想早点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酒店住得再舒服、再整洁,到底不是家。她渴望一个可以毫无顾忌窝着发呆、深夜敷面膜也不怕吵到别人的地方,甚至——她突然想到,可以请谢炎来坐坐。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她就愣了一下,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可转念又一想,也没什么不可以。她低头笑了笑,觉得连残留的宿醉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期待冲淡了些。

掏出手机,她点开和谢炎的聊天记录。对方还没发来消息,她犹豫了一下,敲下一行字:“起床没?你今天一定要多喝水!!!”盯着屏幕几秒,她又嫌这段太啰嗦,删掉前面那句,只留下后半句。看着那几个感叹号,她忽然在心里想:“虽然‘多喝水’听起来像句套话,但好像也可以是一种笨拙又真诚的温柔。”

说完,她又打开外卖App,认真地下了一个跑腿订单——热粥、小菜、电解质水、酸奶,还有一小盒新鲜切好的水果。每一样她都仔细挑选了商家评价高、包装好的那种。

做这些的时候,她忽然想起大学时的一件小事:有次谢炎发烧,她冒雨跑到校外去买药买粥,回到寝室时全身都湿透了。那时候如果有跑腿外卖,她或许就不会淋成落汤鸡。可现在回头看,那场雨和那份辛苦,也早已变成她青春里不想删去的一幕。

不过转念一想,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心都能用跑腿外卖完成,好像也挺省事的。但如果真有那么一种“感情跑腿”,是不是也能帮人传达难以启齿的心思呢?比如“替我说声我喜欢你”“替我告别”“替我道歉”……

然后她又忍不住想,如果有“跑腿破坏关系”的服务,是不是也可以省去很多纠结?比如请人代为发分手短信、帮忙退掉婚礼请帖,甚至更极端一点——找人替你去现场把话讲清楚,讲得体面而彻底。

“哎,那不就成了现代社交□□了吗?”她被自己的脑洞吓到,忍不住笑出了声,赶紧摇了摇头,把这些离谱的想法甩出脑海,“我这脑子,可能真的还没完全醒酒。”

她将外卖的预计送达时间截图,发了过去,并附上一句:“记得吃饭,好好休息。”然后就开始收拾酒店里摊得满地的行李。

半小时后,谢炎回了消息:三个“生无可恋”的表情,像是在传达“我今天不行了”的讯号。

梁夏忍不住笑出声,又回了一个“抱抱”的表情。

紧接着,是她没预料到的下一句:“我好多了,谢谢你昨晚送我回来,你也早点休息。”

再下一句——“有你真好。”

梁夏盯着那行字看了许久,仿佛能从中看出昨晚那只紧握的手的温度。那一刻,她忽然觉得,自己点的不是粥和水,而是把心里的那句关心,送到了对方的清晨。

她深吸了一口气,把手机放回口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她脚边,像是为她的新生活铺了一层浅金色的地毯。

她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

这个周末,梁夏去了三趟宜家,把几乎所有生活必需品都一一置办齐全。她推着蓝色大购物车,在展示间和仓库之间来回穿梭,一边比对价格,一边在脑海里勾勒出未来家的模样。厨房用具、床上四件套、洗衣篮、落地灯、储物架、小地毯——每一件物品都像是某种生活的拼图,她认真地一块块拼接,眼中闪着一种平静却坚定的满足感。

宜家的自助取货区永远人声鼎沸,钢架上密密麻麻的纸箱和编号,像是成人版的“寻宝游戏”。梁夏拖着小推车,搬起床垫卷、扛下书桌腿,每一次用力之后都会在心里默念一句:“这个家,是我的。”

周日,她请了保洁阿姨把房子彻底打扫了一遍,连浴室的排风口和衣柜的死角都不放过。阳光斜斜地照进窗来,尘埃随着光线慢慢下沉,她站在客厅中央,看着窗帘轻轻晃动,突然就有了种“生活开始了”的实感。

新家还很空,甚至连客厅的主灯都还没装,但梁夏不急。她知道生活不是一口气填满,而是一步步被细节浸润。有些温度,要靠时间焐热。

傍晚,她正式从酒店退房,拖着两个大行李箱坐上出租车。这两个箱子是她八年前出国时带的,那时候它们装着她的全部生活与希望。现在再一次塞进旧物,它们的角色变了——从装载未来的容器,变成了一个回归的标志。

她把箱子推进新家的卧室,放进壁橱的最深处。没有仪式,也没有拍照纪念,就像是顺手放好日常用品那样自然。但那一刻,她忽然明白:她已经不再是漂泊的人。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梁夏几乎被新工作的节奏压得喘不过气。

虽然这份工作只是内部调动,但因为换了城市,换了语种,换了团队,她依旧像个新人一样重新适应。新办公室里几乎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热情高涨,冲劲十足,动辄加班到九点之后成了“文化默认”。谁要是六点离开,都会收到若有若无的注视。

梁夏也习惯性地留下来,每晚八点半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办公室。办公楼的灯光一盏盏亮着,像是不眠的城市器官;会议室的玻璃窗后,还能看到几个项目组在激烈地头脑风暴。

那一刻,她忽然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大学图书馆期末周的深夜。但不同的是,没有人替她打卡,也没有谁会默默送来一杯奶茶。

相比之下,曾经在美国的生活简直悠然得像个慢动作画面。她记得那时只要六点一过,整栋楼就像被清空,大部分人都去陪伴家人或者锻炼休闲。她的前同事,一个自由派工程师,从不回夜间邮件,也敢在全组会议上直言“不合理的同步需求不接受”。她曾经觉得这人很刺,但现在才意识到,那是理智的边界感。

那天晚上,她忍不住给对方发了条微信,诉说自己在回国后适应不良的焦虑。

对方秒回:“Don’t try to live up to false expectations. Stay true to your tempo. Burnout doesn’t make you a hero.”

她盯着这句话看了很久,心里一边感叹“你倒说得轻巧”,一边又承认,那确实是她一时想不起来的答案。

从那天起,她尝试慢慢放松——不再加班到九点以后,遇到听不懂的术语直接问同事,不再纠结表现得是否“够热情”“够投入”。她开始恢复自己曾经的节奏:清晰、高效、不过度。

意外的是,这份“松弛”,反而让她在团队中更快地建立起了信任。她发现自己不再那么紧张了,也不再害怕格格不入。

很多时候,别人不是不接受你,是你太早就否定了自己。

当然,她也明白,这份底气有一部分来自自己的积累。是那几年在异国打拼换来的稳定心态,是时间给的从容。

而最明显的变化,是她周围的年轻同事。刚走出象牙塔的他们,谈着副业、vlog、健身房,还在加班间隙刷着小红书种草生活方式。梁夏曾觉得自己跟不上节奏,但后来才发现,她不需要变得像他们那样快,只要记得自己为什么出发就够了。

晚上的地铁上,她靠着扶手闭目养神,耳机里传来的是她常听的有声书。车厢里人不多,有人低声打电话,有人刷着视频笑出声。风从隧道的缝隙中灌进来,轻微地拂过她的脸。

这就是新的生活了,她想。

喧嚣、陌生,却也不再惧怕。她已经学会,如何在陌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她不再渴望剧烈的改变,而是愿意一点点,温柔地,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