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天籁书吧 > 风过山林2 > 第10章 奋斗的青春

第10章 奋斗的青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有一次,在轧制一批普通钢材时,大哥按照赵师傅教的步骤操作轧机,却没注意到温度仪表出现了轻微波动。结果,轧制出的钢材厚度出现了偏差,不符合质量标准。这让大哥十分自责,觉得自己犯了大错。赵师傅并没有过多责备他,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姜恒,刚开始犯错很正常,重要的是要吸取教训。以后工作可得多留意各种细节啊!”从那以后,大哥每次操作前都会仔细检查设备,密切关注各项参数,不敢有丝毫懈怠。

随着对基础操作逐渐熟练,大哥不满足于只做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他发现车间里一些老师傅凭借多年经验能解决很多突发问题,可自己遇到稍微复杂点的状况就不知所措。于是,他决定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下班后,大哥顾不上一天工作的疲惫,匆匆赶到厂里的图书馆。那里收藏着许多关于钢铁生产的书籍,他如获至宝,从《钢铁学》到《钢铁工艺与设备》,一本本认真研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做笔记,再向厂里的技术人员或者二哥请教。

通过研读这些书籍,他深入了解铁矿石还原、高炉操作等关键环节,更多的是想钻研提高效率,降低能效以及保证产品质量。

有一回,车间的轧辊出现了异常磨损,导致钢材表面出现划痕。维修人员检查后未能找出根本原因,生产一度陷入停滞。大哥想起在书中看到过类似案例,他结合所学知识,仔细观察轧辊的磨损情况,又对轧制工艺参数进行分析计算。经过一整天的努力,他终于发现是轧制速度和压力的匹配不合理,导致轧辊受力不均。按照他提出的调整方案,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了调试,轧辊磨损问题得到解决,生产恢复正常。这次经历让大哥意识到知识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他学习的决心。

经过两年的学习与实践,大哥在技术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这一年,厂里引进了一台新型的自动化炼钢设备,由于操作复杂,很多老师傅一时难以掌握。大哥主动申请参与新设备的调试和学习。

他跟着厂家的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安装调试过程,认真记录每一个步骤和参数设置。为了尽快熟悉设备,他连续几天吃住在厂里,反复研究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在调试过程中,新设备出现了控制系统故障,厂家技术人员一时也找不到问题所在。大哥没有退缩,他运用自己扎实的电路知识和对钢铁生产流程的理解,对控制系统进行逐一排查。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努力,他终于发现是一个控制芯片的引脚虚焊,导致信号传输不稳定。修复这个小故障后,新设备顺利投入使用。

大哥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厂里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赞扬。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新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还总结出一套详细的操作规范和常见故障处理方法,分享给其他同事。从此,大哥在厂里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技术能手。

二哥是距离时代浪潮最近的人,动荡的阴霾逐渐散去。我们兄妹五人虽挤在狭小的一室一厅里面,但很温馨。

母亲刘凤仙是一个勇敢且极具担当的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了让家人吃饱穿暖,她不仅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垦了一块小菜地。无论严寒酷暑,她都精心照料着菜地。有一年夏天,暴雨倾盆,菜地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母亲不顾自身安危,拿着锄头冲进雨中,奋力挖沟排水,保护着一家人的“菜篮子”。母亲的勇敢和担当让二哥明白,面对生活的挑战,要毫不畏惧,勇于承担责任。

父亲姜学友一生坚毅的身影成为他心中的榜样,激励着他在面对困难时绝不退缩。

受到父母的影响,二哥内心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他决定抓住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工作之余,二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钢铁厂的工作十分繁重,每天下班后,他已经疲惫不堪,但他依然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坚持学习。夜晚,大家都睡了,二哥却在微弱的灯光下埋头苦读。

有一次,二哥在学习数学函数部分时,怎么也理解不了其中的概念和解题方法。连续几天,他都被这部分内容困扰,心情十分低落。于是,他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多次到宁海中学,找一位数学老师请教。老师被他的执着和求知欲所打动,耐心地为他讲解。二哥认真地听着,不停地做着笔记,直到完全掌握。

备考的日子里,二哥不仅要面对学习的压力,还要应对外界的质疑。有人说他不切实际,在钢铁厂好好工作才是正道,参加高考只是浪费时间。但二哥没有被这些言论影响,他勇敢地坚持自己的选择。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

11月中旬的某一天,二哥突然发起了高烧,吃了退烧药,也不见好转。到晚上八点多,40度的高烧持续不退。我急着直掉眼泪,不停拿湿毛巾轻轻擦拭着二哥的额头,试图为他降温。每一次毛巾触碰到二哥滚烫的额头,我都祈祷着:“二哥,你快点好起来啊,一定要好起来啊……”

我用自己的脸颊感受二哥的体温,心疼不已。因为我知道二哥的辛苦,白天要工作,晚上和大哥一起讨论钢铁厂遇到的技术问题,等大家都睡了,他还要学习,那些密密麻麻的书籍和笔记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哥下班回来,顾不上吃饭,在炉灶上煮了一锅姜汤。他小心翼翼端着姜汤,快步走到床边,温柔的说:“二弟,起来喝点姜汤,出出汗就好了。”

二哥微微睁开眼睛,看到为他忙碌的大哥和我,想要挤出一丝微笑,却因为身体的不适显得十分吃力。我在旁边帮忙扶着哥哥的头,轻声说道:“二哥,你要快点好起来,这样就能去参加高考了。”

在车间通宵到第二天才回家的四哥,看到生病的二哥,拖着疲累的身体,去诊所拿了一些退烧药。遵照医生的嘱咐,回家来给二哥喂药:“二哥,把药吃了,医生说吃了病就会好的。”二哥吃下了药,又缓缓躺回到床上。我继续拿起毛巾为他擦着脸,然后坐着守在他的床边,一直不敢合眼。

漫长的十天,高温如同恶魔般纠缠着二哥,反反复复,失去味觉的舌头却真真切切感受到退烧药的苦味,这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更是心理上的煎熬。随着疾病退去,二哥精神慢慢恢复,只有脸上被生生烧掉了的一层皮,诉说着这段与疾病顽强斗争的历程。

1977年12月,高考的日子来临,二哥走进考场。考场上,他沉着冷静,认真答题。每一道题都是他无数个日夜努力的见证,他要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一切。

理科考试的科目是数学、语文、政治、理化。

通过初试之后,有20多天时间准备复试。因为复试的考场设在外地,他干脆辞掉了钢铁厂的工作,踏踏实实在家里复习。

放榜的那天,二哥如愿以偿地被宁海大学经济专业录取了。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哥,四哥,我时,我们都激动得热泪盈眶,都为他感到骄傲。

1978年春天,二哥带着行李、粮票、油票和肉票到宁海大学报到。走进那间略显简陋的大学宿舍,仿佛踏入了一片充满希望与力量的小天地。阳光似乎还在那斑驳的墙面上跳跃,映射出一群热血青年的身影。

四张简陋的木板床,却承载着非凡的梦想。在这个宿舍里,没有懒惰,没有颓废,只有理想与斗志交织而成的浓烈气息。他们如同夜空中的繁星,各自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却又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河,向着那充满希望的未来奋勇前行。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立志将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二哥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学子。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而他心中的梦想也在不断生根发芽。

大哥入厂后不久,四哥被分配进了汽车厂。那时的他,眼中闪烁着好奇与热情的光芒,面对崭新而陌生的工作环境,心中满是兴奋。汽车厂内机器轰鸣,各种零部件堆积如山,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这一切都让四哥深深着迷。

初入汽车厂,四哥被分配到组装车间。这里嘈杂喧闹,零件堆积如山,但他却像发现宝藏一样兴奋。每天,他跟着师傅们学习如何将一个个零件精准地组装在一起,从最基础的螺丝拧紧,到复杂部件的对接,他都全神贯注地学习。

下班后,别人都去工人俱乐部休息娱乐,四哥却留在车间,仔细观察那些已经组装好的汽车部件,对照着工艺手册,一点点琢磨它们的结构和原理。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会记下来,第二天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一次,他对发动机的某个油路连接感到困惑,便拿着手册反复研究,还在纸上画出详细的线路图,直到彻底弄明白才罢休。就这样,在这一年里,四哥打下了坚实的汽车组装基础,对汽车各个部分的构造有了清晰的认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