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天籁书吧 > 种田之锦绣荣华 > 第57章 红瓷

第57章 红瓷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林安澜看看天色已经不早,接着说道:“要不明天再来看成果?”

之前被她指挥得团团转的孩子们此时却没人动,都盯着那一排灌满了蜡水的竹筒,想今天看到结果。

好吧,林安澜耸耸肩。

一刻钟后,林安澜觉得差不多了,便让人从第一根打开。

要想完整取出蜡烛,就需小心劈开竹筒,用到刀的事还是大点的孩子来比较安全,于是先前灌蜡水的少年又被委以重任。

缓慢劈开竹筒,一根白色蜡烛显露在众人面前。

多数人没有见过蜡烛,无法判断是否成功,都期待地看着林安澜。

林安澜接过蜡烛,仔细看了看,说道:“成功了!”

孩子们爆发了欢呼,虽然不知道这蜡烛做什么用,但是亲身参与了整个过程,最后还做出了成果,莫明觉得自己很厉害有没有!

林安澜将蜡烛分给众人,当然是不够分的。那就按家分,兄弟两个的就给一根。

有人不太情愿,林安澜只好承诺明天继续做,务必每人可以分到一根这才把大家劝回家。

孩子们把蜡烛带回家,被大人注意到,大多数人只觉得是小孩子瞎鼓捣来玩的,仅有几户人家反应过来蜡烛可以卖钱。

族长的反应是最快的,不仅想到可以制蜡赚钱,在得知蜡烛分给了很多人后第一时间想到先把乌桕树保护起来。

他想的很周全。蜡烛的制法现在在村里不是秘密,学堂大多数孩子都参与了制作过程,甚至还有外姓人。

肯定不止一户人家会想到做蜡烛来赚钱。

身为村正,他的职责是维护村子的平稳。村里的乌桕树就那么几棵,这些人为争抢原料而打起来的概率很大。

但又不能制止村民制蜡烛,这就相当于断人财路。

族长仔细想想,还是组织村民一起做这个生意。

次日,族长在村里开了会,找到林家湾范围内的所有乌桕子树,统一安排人采摘,制作蜡烛。

每户出一个人,卖出去后给各家分钱。

林家湾八十几户人家,也就是会有八十几个人参与进来。制蜡的流程很简单,村里乌桕树也只有几棵,压根用不了这么多人。

但族长也没办法,既然是村里的事,那就必须全村参与,除非有人自愿放弃。

林易就没凑这个热闹,村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条赚钱的门路,他不会去和他们抢。

他还不知道这蜡烛是林安澜带着学堂里的孩子做的,族长和村民们则以为他清楚这事儿。

不然试问林安澜一个四岁小孩是怎么知道的做蜡烛的方法?

当然是听家里大人说的啦!

族长和村民们也就想当然的以为林易是知情的。

至于林家为什么不自己做这个生意?那还不简单。林家有那么多地,还有赚钱的作坊,不在意这点小钱是很正常的事。

反正,这事就这么阴差阳错的定下了。

林安澜还纳闷呢,怎么没人来问她制蜡方法是从哪得的。

她都想好托词了,就说忘了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只知道乌桕子可以制蜡烛和大致流程,就在玩的时候试着做,谁知道一次就成功了。

结果,等了半天大家好像把她给忘了一样,除了村人们在路上看到她比以前更加热情以外,没什么变化。

族长忙着带人做蜡烛,又觉得村里乌桕树实在太少,分出一部分人上山寻找更多的乌桕树,又在村里一些空地扦插栽种枝苗,等慢慢长大,以后好有更多的原料。

族长的速度很快,次日学堂孩子想继续采乌桕子做蜡烛的时候被大人制止了。

孩子们委屈又生气,蜡烛是他们做出来的,凭什么不让他们采?他们还有人没分到蜡烛呢!

大人才不管孩子的心情呢,一心忙碌着自己的事情,被闹得烦了就出言训斥,更甚者直接打一顿了事。

在大人的强压下,孩子们不得不消停。

林安澜看着被打的几个同窗,内心默默同情一秒钟以表愧疚。

冬天本是农家最为清闲的一个季节,今年的林家湾却比往年忙碌许多。

女人们机杼声不停,期待练好手艺早日被选中进织缎坊,男人们除了做往年需要做的农活外,忙着做蜡烛或者进山到处转悠找乌桕树,又或者清理村里适合种树饿空闲地块,准备开春移栽乌桕树苗。

人有了事做,家里又有进项,精气神都不一样了,每个人都对以后的日子抱有期盼,村里的气氛更为和乐。

今年还算得上风调雨顺,没有大灾大难,又是太平盛世,年底家家户户都舍得拿出钱来好好置办年货,准备过个红火的肥年。

腊月二十三,月初出门去瓷山多日的林易终于返家。

瓷山那里制作的青花瓷在梓州甫一售出,备受追捧,每次运去的货不出一天就会被抢空。

前期投入进去修路和建瓷窑的钱不到半年时间就全都赚回来了。

柴明还写信给邛州的旧友,招揽来几个匠人。

人手一多,青花瓷产量上来的同时,也有余力来研究其它瓷器。

林易打算明年开春先扩建瓷窑,那里现在已经有些拥挤了。

瓷山空地还有许多,手里有了钱,就能好好规划一番,多加几个窑口,给瓷器匠人们住的房子也要修得更大更舒适。

林易这次去瓷山,除了惯常做画师,还在等柴明新试验的红瓷现世。

现在瓷山的瓷器匠人有好几个,其中不乏有人手艺比柴明更好,但林易最信任看重的还是柴明。

毕竟柴明是瓷山的第一个匠人,他们相处的时间更久。

所以,林易还是将红釉瓷交给柴明来研究试验。

快过年了,瓷山这里也该封窑放假,以待明年再开窑。

红瓷却迟迟没有烧制成功,本来想着小年前若是出不了结果就算了,谁知道这最后一窑出了两个还算成功的瓶子。

柴明结合这段时间的失败,总结出来红瓷的烧制难度比青花瓷要高许多。

而且同一窑的东西,原料技艺都是一样的情况下,成品概率极低。红色的釉料稳定性实在是太难以把控。

对此,林易心态放得很平。

珍品少是应该的,若是烂大街的东西,也卖不上什么价。

林易带回来两只红瓷瓶给家人观赏,得到众人一致赞叹。

又听他说这红瓷烧制不易,林智说道:“青花瓷都遭到哄抢,红瓷上市更会如此吧。”

“我想也是。”林易说,“这红瓷,我不打算和青花瓷一样拿到铺子里卖。”

“那要如何?”林智问道。

“这红瓷色彩绚丽,红艳鲜明,比青花瓷要符合本朝人的喜爱。但烧制难度过大,制出这么一对的工夫能烧好几窑青花瓷了,卖价也定然不菲。所以我预备还是多烧青花瓷来卖,这红瓷就等着人来定做。”

林易说出自己的想法。

“也好。”在做生意的事情上,林智很少管,大都听林易的。

“青花瓷烧制的多了,卖价是不是也会降下来?淑娘前日来信说现在梓州城有头有脸的人家里大都买了咱家的青花瓷。”吴月皎最近和周佩宁一起经营织缎坊,也有了自己的生意经,对这些略有了解。

梓州城的富贵人家跟风购买青花瓷器,所以青花瓷现在卖得很好,同样等他们都拥有了,梓州的青花瓷购买力就会降下来,相应价格也会有所调整。

林易点头道:“是矣。但大虞朝不止一个梓州城。我准备联络成都府和江南那边的商队,将青花瓷销往大虞朝各处。”

如此最近三五年,青花瓷的销量依旧不用愁。

说着,林易又提到一件事,明年四月份,汉王迎娶继王妃。

这事大家都知道。

汉王成年后封地汉州,大婚后就藩,与王妃琴瑟和鸣,育有三个儿女。

几年前汉王妃病逝,汉王一直未再娶继室。

汉王并不受当今皇帝重视,否则也不至于早早就打发到封地上。他几个受宠的儿子如今可都还在长安城呢。

也不知道是什么契机,皇帝今年年初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这个远在剑南道的儿子来,大手一挥给他指了个新王妃,婚期定在次年四月。

消息传到汉州,圣旨也快到了,汉王连拒绝的机会都没有,也只能应下。

因为同在剑南道,又是喜事,圣旨传来的时候也通告了与汉州接壤的梓州,这消息并不用特意打听也能得知。

林易说起这事,是准备让瓷窑专门烧制红瓷作为汉王大婚的贺礼。

这么做并不只是因为汉王是最后登上皇位的人,想要提前巴结讨好,他更想做的是在汉王婚宴上打出林家红瓷的名气。

红瓷和婚事两厢得配。若有需要,来定做吧!

同时,林家瓷窑的名声大了,也能带动青花瓷的销量。

刚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林易有些自嘲。

他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商人了。给汉王送礼想的不是朝廷政务,竟然是生意。

正欣赏红瓷瓶的林安澜猛然听到‘汉王’这两个字眼,不由一愣。

汉王?不就是《虞歌行》里皇帝做王爷时的封号吗?

也就是说,书里男主爹娘明年成婚?然后男主娘直到汉王登基之后才生下男主,算算时间,过完年距离小说男主出生还有十一年。

听着很长,但再往前倒,距离书里‘严氏之祸’以及林家被害仅有四年了。

林安澜不由生出一股紧迫感,现在就看后年林智和林易夫妻守完孝到底会不会回长安吧!

还有,林大郎已经去了长安,如果她所料没错,林易是重生者的话,应该会找理由让林大郎离开长安,避开祸事。

就看她爹的行动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